欢迎访问周口安保集团有限公司网站!
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时事杂谈 > 正文

为什么日本的品牌失去了竞争力?

作者:888666 来源: 日期:2016-9-21 18:35:01 人气:69 加入收藏 评论:1 标签:

今天朋友圈看到了一篇奇文《我们再次被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》讲述日本如何先进,当年学西方如何学到精髓,反观中国,从清朝一直到今天,百多年来一无是处。日本如今仍然遥遥领先,我们早晚还得崩溃。

调调还是那个老调调,配方还是那些老配方,比如矛头直指中国制度,顺便把高房价什么也夹杂进去。迷幻药装进新瓶子,还加了点新包装。现在国外的舆论矛头,已经逐渐指向了中国的阶层固化和高房价,这种文章容易打动某些人,也更容易传播。

本来我是懒得回应这种文章,不过这一阵子,正好观察了一下日本的世界五百强企业,联系到近年来日本诸多消逝的品牌,这其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题。

 品牌是什么?可以很复杂地解释,也可以很简单地说明,品牌是一种标志,代表了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任。对于企业来说,品牌意味着销售额的保证,意味着丰厚的利润,意味着企业可持续的发展。

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,那么在整个产业链条里面,就会分到极少的利润,知道苹果手机的人很多,但是对于支撑苹果手机的一众配件厂商,大多数人并不会关注,一台iPhone的生产成本,不过一千多元,但是零售价却可以高达6000以上。其中有多少是苹果这块金字招牌的溢价呢?

这些年,日本的诸多企业,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,逐渐败退,转而退守第二道防线,那就是做零配件。为一线品牌提供零配件,逐渐成为很多日本著名企业的核心业务。诸如sony的摄像头,夏普的液晶屏,松下的电池,都是业界知名的案例。

按理说,做高端零配件也不错,如果技术上领先,利润率也相当高。比如美国的Intel公司,就牢牢垄断着X86 PC机和服务器的利润,什么联想、Dell、宏碁、华硕,作为下游厂家,统统都是Intel的打工仔。

问题是,日本的零配件厂家没有那么牛逼,能够做到行业独家垄断,只是占据了比较优质高端的那一块,而且就算这一部分,全球也有众多对手,而且包括了很多中国的对手。这样一来,价格就很难抬上去。如果要和中国人打价格战,那更是噩梦一场。

这里有一个典型的手机配件的例子:手机充电电池。在90年代的时候,比亚迪还没有起来,手机电池这的生意,利润是非常丰厚的,换一块手机电池动不动就是几百元。比亚迪的电池起来以后,迅速抢占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这些大公司的电池供应份额,价格却低了很多。

到后来,充电电池的利润,彻底回归物料成本 +  加工费  +  基本利润的本来面目,日本人在这个产业上领先的优势,几乎荡然无存。

另外,大的品牌厂家采购零配件的时候,往往会兼顾多家平衡。一来防止风险,二来可以压价,还可以保证产品的高中低搭配的多样性。日本做的零配件,虽然精细优质,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被制衡的命运,因此卖不上太高的利润,市场占有率也很难达到垄断。

其实日本人并非不知道这个道理,能够做整机,谁愿意只做零配件?整机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定价,品牌好的话,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,而做零配件,采购方可不会那么冲动消费,都是按照成本+利润率来算钱。

从这些年日本企业的利润率和销售额,也可以看到这种趋势的变化。以手机为例,自从日系手机败退市场以后,各大企业就逐渐转型于手机零配件的供应。与此同时,众多企业也逐渐陷入了亏损泥潭,甚至象夏普这样的公司,不得不卖身求存。

为什么日本的品牌,失去了竞争力?这些年,日本人经历了什么?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,总结起来无非是内因外因两个因素。

从内因上来说,日本的房地产和金融泡沫,是吞噬实业的罪魁祸首。以三洋为例,当初三洋的家电产品,如果在日本销售的话,绝大多数的利润,都会被卖场拿走(卖场处于繁华地段,租金极高)。三洋不得不另谋出路,通过海外OEM、自建销售渠道等方式,降低成本,避免被房地产过度剥削。然而终究还是逃不过破产命运。(参见:三洋公司启示录,微信号“”龙语天下事)

从社会层面来说,日本的老龄化,让整个社会丧失了很多活力。在房地产价格高企的时代,年轻人结婚生育都不容易,日本的少子化,带来的就是整个社会消费萎缩。而且产品越来越缺少时尚感——毕竟追求时尚的青年人,要比老年人多得多。

从技术角度而言,日本人喜欢走封闭标准的路线。这就导致很多产品技术体系,很难融入世界。这个问题,后来的日本大公司也意识到了,努力进行了改进,例如发明了蓝光光盘标准。但是时代变迁,全球影音娱乐产业全面跨入互联网时代以后,日本的技术标准,尚未推开就已经显得过时。

以日本人的聪明和精益求精,很多内部的问题当然可以克服。但是外部的因素,却是日本人无法左右的,那就是中国崛起和中美博弈的大格局。

家电行业,是典型的中国PK日本大获全胜的例子。由于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,加上家电行业的进取心,中国在引进消化国外技术以后,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生产-品牌-服务体系,以过硬的质量,丰富时尚的产品,迅速从国外厂家特别是日系厂家那里,强夺回市场份额。

除了家电,在造船、高铁、通讯、数码产品等等诸多领域,中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而这些日本传统的优势产业,虽然日本产品质量仍在,但是性价比已经无法和中国竞争,这导致大量市场份额的丢失,甚至很多品牌选择放弃中国市场。

不仅如此,中国制造的诸多产品,还反向输入日本,以极佳的性价比,赢得了很多日本顾客的青睐。

当然,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,也是日本产品败退中国的重要原因——每当中国出现可以替代日本产品的时候,“抵制日货”的呼声就会响起。日积月累之下,日本现在拿得出的终端产品,大头似乎只剩下汽车和数码相机。

除了中国崛起的因素以外,美国对日本品牌的压制,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至于手法嘛,看看最近的三星和德意志银行,大概就可以窥见一斑。实际上,前两年发生的丰田刹车门事件,算是一个典型案例。

一个品牌从市场退出,不仅仅是利润损失那么简单,它同时也意味着大量就业岗位的流失。做零配件的话,只需要研发人员,生产设备和工人,需要的销售人员很少,运作品牌的人,也会很少。至于售后服务,基本上可以接近于无——售后服务都是品牌商做的。

这里是我以前看过的一个实例:日本某公司要在国内兴建一家液晶工厂,为了争夺这家工厂落地,几个地方争得头破血流。等这家工厂建好以后,当地人发现,这家工厂对当地的就业拉动几乎为零,连盒饭都卖不出去几份——整个高度自动化的工厂,员工不足200人。      相反,要运作一个品牌,在生产之外,往往还有一个巨大的就业链条,做广告的,市场推广的,售后服务的,门店销售的,铺货物流的等等大批人会间接受益。

以国内手机品牌VIVO/OPPO为例,各个门店的销售人员,加起来将近10万,平均每个销售人员每天卖个三五台手机,就可以养家糊口。还不算几万家门店每个月交给房东的房租,虽然羊毛出在羊身上,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。但是由此拉动的就业,让整个社会都能够分享到一些财富,这比之单纯的零部件厂家,社会效益就大多了。

随着日本各大企业转向零部件生产,加上各种机器人的应用,日本的就业率其实在下降,这加速了整个社会的萧条,很多年轻人干脆就一直宅在家里,因为就业岗位减少,而外出活动开支大,宅在家里,变成开支最小的生活方式。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,与宅文化对应的各种游戏、视频、音乐也应运而生,这些年我们看到日本的动漫,越来越阴暗颓废,与此不无关系。

按照华为老总任正非的看法,日本制造仍然是高品质的代表,因此华为也大量从日本采购高端零配件——并且鼓励他们的技术进步。与此同时,华为的产品——包括电信设备产品和手机终端,也堂而皇之在日本大肆占领市场,成为除了苹果之外,日本占有率最高的手机品牌之一。表面看起来,大家各得其所,合作共赢,但是以产业链的主导地位,以及带动的就业,对品牌的长期提升,华为怎么都算得上主要赢家。

中日之间,这种形式的产业链合作,还会越来越多。我们不该忘记历史,也要理性面对未来,经济上有来有往,那是世界的趋势,你中有我我中有你,并且占住主导位置,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。
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zkbags.com/show.asp?id=1215